朝鲜要中国回归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朝鲜要中国回归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百科常识打吡咯2022-04-15 11:38:32149A+A-

清朝(1644-1911):中朝宗藩关系在近代世界大变局中解体。

清朝入关统一中国后,随着局势的日益稳定,与朝鲜的关系逐渐缓和。顺治和康熙继承了明朝对朝鲜的政策,睦邻友好,极少干涉其内政,恢复了双方关系的和平稳定,维护和发展了明朝形成的中朝紧密的宗藩关系。1654年和1658年,清朝两次打击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者,朝鲜出兵相助。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清朝与朝鲜的和平稳定关系持续了200年。19世纪中叶,近代西方列强的东侵打破了东亚历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走上了风雨飘摇的衰亡之路,其藩属体系逐渐瓦解。在这个过程中,顺势而为的日本给了清朝致命的一击。19世纪60年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国力迅速提升。它再次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打败没落的清朝夺取朝鲜、东北和台湾省作为首要目标。经过20多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侵略朝鲜和中国,一举击败腐朽的清朝,完全控制了朝鲜,占领了中国台湾省。经过这一战,清朝已经无力回天,朝鲜在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终于,日本实现了觊觎已久的夺取朝鲜半岛这个东北亚大陆桥的目的,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

清朝入主中原后一直到近代,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对朝政策,总体上与朝鲜保持着稳定和谐的宗藩关系。清廷不仅极少干涉朝鲜内政,在对朝政策上甚至比明朝更加务实和宽松。双方外交使节往来频繁,关系友好。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入侵,朝鲜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环境,开始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对中朝的宗藩关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防止和遏制外国势力入侵朝鲜和威胁中国,清朝逐步巩固和加强中朝宗藩关系,并努力加强对朝鲜的支持和保护。19世纪末,随着日本加紧对朝鲜的侵略,中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开始激化。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占领朝鲜。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导致朝鲜被日本控制,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唐朝以来长期存在的朝贡关系宣告结束。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4年至19世纪中叶,清朝与朝鲜建立了持久稳定的朝贡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后,国家欣欣向荣,担忧明朝的朝鲜王廷已无望重见天日,只好彻底投降清朝。清廷坚持明朝的对朝外交政策,不干涉其内政,经济上继承明朝的“厚对薄”政策。多次减免朝鲜每年的朝贡等物资,并多次赏赐。结果两国关系大大改善,非常和谐友好。17世纪中叶,清朝抵抗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朝鲜曾两次出兵。

清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中期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清朝对朝政策发生改变。面对列强尤其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晚清政府为了维护中朝宗藩体制,保障朝鲜和中国的共同安全,力图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制衡日本,并谋求全面干预协调朝鲜的内政与外交。由此与图谋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日本产生激烈冲突。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次年清朝战败,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就此结束,日本控制了朝鲜半岛。[i]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清与朝鲜李朝疆界,一如明朝,两国仍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其南岸为朝鲜,其北岸为清所属。为抵御沙俄入侵,清朝入关后日益重视对“龙兴之地”东北尤其是长白山及中朝边境地带的调查与测绘。1712年,乌喇总管穆克登奉康熙帝命查勘中朝边界,在长白山顶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江源分水岭建立审视碑(‘定界碑),明确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并由朝方在图们江江源中朝边界地带设栅立标。此后,两国皆严厉封锁边境,严禁边民越境。19世纪80年代,由于清廷解除东北封禁,朝鲜流民大量非法越界垦荒,导致两国边民矛盾与冲突日增。1885年、1887年,清朝与朝鲜共同派员两次举行勘界会谈,在图们江江源及以该水划界问题上争论未决,最终不了了之,这为日后中朝界务纠纷,以及日本借机插手从而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埋下祸根。[ii]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强烈的扩张主义。在国内“征韩论”、“征清论”的鼓吹与推动下,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即制定了对外实施武力扩张的“最髙国策”,并且将侵略的主要目标对准中国。由于朝鲜地接中国东北,隔海与日本相望,因而被日本视为进攻中国的前进基地和跳板,成为日本首先觊觎的对象。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翌年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否定中朝的宗藩历史关系,敲开了朝鲜的国门。1882年,日本借朝鲜“壬午兵变”之机,又迫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攫取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5年,复利用“甲申政变”胁迫朝鲜签订《汉城条约》,并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获得了朝鲜“发生变乱重大事件”时向朝鲜派兵的特权。通过一系列步骤,日本将朝鲜逐步变成其势力范围,为日后出兵朝鲜、挑起中日战争创造了依据和条件。[1]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19世纪中期以后,大国利益交汇博弈于朝鲜半岛,西方列强和日本展开对朝鲜的争夺。清政府起初仍旧恪守以往不干涉不介入朝鲜内政的原则,对列强侵朝行动听之任之。但随着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步步进逼,中国和朝鲜的共同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清廷不得不改弦易辙,开始采取积极主动的“以夷制夷”政策,试图借助西方列强来遏制日本的侵朝行动,并逐步强化与朝鲜的宗藩关系。80年代,沙俄加紧向朝鲜扩张渗透,引发列强对朝鲜争夺的加剧,清廷的“以夷制夷”政策濒于破产。1885年清朝助朝鲜王室平定“甲申政变”后,进一步加强对朝鲜的保护,任命袁世凯为驻朝大臣,全面监管朝鲜的内外事务,一定程度上有效遏止了日本等列强的侵朝行径,保护了朝鲜的安全,维护了自身的在朝利益。然而也引起了朝鲜王室的不满和抗拒,部分上层由依赖清朝转而向日、俄靠拢,企图寻求制衡。[iii]

1894年—1895年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引发的大规模战争,是清朝为抗击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本土而同日本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战争由日本率先起,分陆、海两个战场。初期,日军从陆、海两个方向同时向清军发动进攻。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驻朝陆军在牙山、成欢驿接连战败,北撤平壤,随后在平壤守卫战中又告失利,全部撤出朝鲜。海上,清北洋舰队接连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遭受日本海军重创,损失惨重,退回威海卫军港,从此避战不出。1894年10月以后,战争主要在陆路战场进行。日军乘胜兵分两路向中国辽东内地大举进犯,清军全线溃退,辽东大小城镇及辽东半岛各地相继失陷。1895年初,日军登陆山东半岛荣成湾,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甲午战争以日本完胜而结束,清朝不仅割地赔款,还彻底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中朝间维系数百年的宗藩关系就此解体,中国东北地区藩篱尽失。[iv]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中日甲午战争之第一战,也是甲午海战之前哨战。1894年7月23日,北洋舰队“济远”“广乙”等舰护送运兵船增援牙山清军,25日返航至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经过激战,“广乙”舰受伤自焚,“操江”舰被日军掳走,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清军伤亡近千人。此战过后,李鸿章命北洋舰队藏匿于黄海北隅,消极避战,日本海军完全控制了朝鲜西海岸水域,清朝由海路运兵赴朝之途被切断,驻牙山清军完全陷入孤立无援、腹背受敌的境地,为后来的陆路失败埋下了伏笔。

日本在发动丰岛海战当天,同时出动陆军4000余人,在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指挥下由汉城南下,进攻驻扎于牙山的清军。时清军以牙山地形不利防守,聂士成率千余兵移驻东北50里的成欢驿,叶志超率部驻牙山东南之公州为后援。7月29日晨,日军进至成欢北安城渡,遭清军伏击,死伤溺毙甚多。不久日军后队继至,聂士成军不支,退往公州,与已逃走的叶志超合军北撤平壤。成欢之战为甲午战争继丰岛海战之后的第二次战役,也是中日两国陆军的首次交锋。由于清廷对日本战争挑衅和战不定,海路又遭切断,迟迟未能增派援军赴朝,致使牙山清军孤悬海外,既无险可守,又无援可应,只能消极防御,被动挨打,最终失败。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陆上战役。日军在丰岛海战和成欢之战后,由海路向朝鲜陆续增派大量陆军,以扩大侵略。1894年9月2日,日军出动1.7万人,分路北上进攻平壤。时自成欢驿撤退之清军,已与先期入朝之援军会于平壤,兵力达2万余人,叶志超被委为各军统帅。清军本应乘日军兵力分散、粮饷缺乏之有利时机,主动南下击敌,但叶志超奉李鸿章之命株守平壤,坐等日军来攻。清军依城划分各军防区:城北方面,由左宝贵所部奉军、丰盛阿所部盛军及江自康之仁字两营防守;城西方面,由叶志超原来所部牙山军防守;城南方面,由卫汝贵所部盛军及马玉昆所部毅军之一部防守;城东南大同江东岸,由马玉昆所部毅军防守。叶志超坐镇城内,居中调度。自15日晨起,日军从四个方向对平壤发起攻击。清军虽奋勇拒敔,马玉昆、卫汝贵部将东西两路日军击退,然叶志超却以左宝贵阵亡、玄武门失守,树白旗下令撤退,并于当夜率众弃城而逃,半途遭日军截击,清军死伤2000余人,被俘数百人,丧失武器及辎重无算。此战过后,清军全部撤出朝鲜,退守鸭绿江边。

甲午战争中日海军的主力决战,也是世界近代战争史上规模罕见的一次海上会战。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护送陆军赴朝返回途中,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黄海海面与前来寻战的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历时5个多小时。海战饯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5舰,“来远”等舰重伤,官兵伤亡千人左右。日联合舰队“松岛”“吉野”等5舰亦受重创,共死伤数百人。北洋舰队虽损失较大,然主力“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尚在,其余各舰经整修后仍可一战。但是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在黄海海战之后,命北洋舰队退驻威海,一味株守港内,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与日本海军。最终在日本海陆军的联合围攻下,惨遭歼灭厄运。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平壤之战后,清廷派宋庆、依克唐阿等率军2万余人在鸭绿江以西沿九连城线设防,以阻击日军进犯中国境内。清军各营除依克唐阿的镇边军外,其余统归宋庆指挥,但诸将互相猜忌,多不服从调遣,士卒散漫无纪,缺乏斗志。18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在山县有朋指挥下,向清军鸭绿江防线发起攻击,在鸭绿江上架设浮桥,清军近在咫尺,竟毫无察觉。次日,日军架炮南岸,用炮火掩护部队过江。守卫九连城的刘盛休部铭军不战而遁,沿岸清军亦相继溃逃,唯聂士成部坚守虎山,后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清军鸭绿江防线的崩溃导致国门大开,日军于26日占领九连城、安东,继而长驱直入向中国内地推进,辽东诸城陆续沦于敌手。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

1904年—1905年,日本与沙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一场战争,战场主要在东北及黄海地区。甲午战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不仅承认日本控制朝鲜,而且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使得沙俄的远东扩张政策受阻。在沙俄倡议下,俄德法三国联合对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日本大受刺激,决意卧薪尝胆,伺机报复。此后,沙俄又同日本展开对朝鲜的激烈争夺,通过扶植朝鲜王室亲俄派攫取各种利益,致使在朝势力迅速扩张。1900年,沙俄借镇压义和团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日本深感严重威胁,暗中加紧扩军备战。1904年2月,日本海军突袭旅顺口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日俄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厮杀,俄国战败,于1905年9月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势力自朝鲜退出,从此日本独霸朝鲜。[v]

甲午战后,中朝宗藩关系终止,清朝与朝鲜开始建立起平等的外交关系,议订条约,互派使节。随着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势力衰落,日本迅速独霸了在朝鲜的各项利益。1905年冬,日本以武力胁迫朝鲜签订《日韩保护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将朝鲜变为其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统监府,以加强控制,伊藤博文出任首任统监。此后,日本加快吞并朝鲜的步伐。1907年,迫朝鲜政府与之签订《韩日协议》,规定一切政务须受统监府指导,并宣布解散朝鲜军队。1910年初,又支持怂恿朝鲜亲日团体上书请愿,鼓吹“日韩合邦”。同年8月,日本与朝鲜傀儡政权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