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会通过食物传播吗?

伤寒会通过食物传播吗?

健康|养生彩彩2024-03-31 5:20:01401A+A-

伤寒是会通过食物传播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是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属于入口传播。伤寒杆菌会随病人或携带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后,也是引起流行传染的主要原因。建议阻隔传染途径,要做好饮食、饮水卫生,平时要勤洗手,不吃不干净的东西,不喝未烧开的水。

伤寒感冒能吃鸡蛋么 ?

不发烧就可以吃。鸡蛋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发烧时食用,不但不能使体温降低,反而会升高,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鉴于这一点,其他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等,也会额外增加身体的热量,应尽量少吃。
发烧病人的饮食应该力求清淡,易消化,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稀饭、面条、藕粉等,并搭配一些新鲜水果。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必需物质,在病人退烧后,可以食用清鸡汤面片、菜泥粥等半流质食物。到病情恢复后期可以多补充瘦肉、鱼、豆腐等高蛋白食物,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那要看你有没有吃消炎药,如果吃消炎药的话尽量不要吃鸡蛋,两者不能在两个小时内同吃,对身体会产生危害

得了伤寒吃什么药好?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伤寒的治疗,首先要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便秘时可给予生理盐水和低压灌肠。如伴有腹泻可口服小檗碱。可选择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原体治疗,也可选择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第三种头孢菌素类药物。

伤寒是怎么回事?

伤寒(Typhoid)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医书中早有记载。它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以持续菌血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无欲貌、肝脾肿大、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白细胞降低。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病原菌经血播散至全身各器官所引起,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可出现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合并症。

【病因】

为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的D群。革兰阴性杆菌,长1μm~3μm,宽0.5μm~0.8μm。菌体周围有鞭毛,能活动,但不产生芽胞,无荚膜。能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伤寒杆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含有菌体表面(Vi)抗原。应用血清伤寒杆菌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可以检测血清中“O”和“H”抗体,可以诊断伤寒杆菌感染。检测“Vi”抗体,可以发现伤寒带菌者。伤寒杆菌可以产生毒力很强的内毒素,可引起中毒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天左右。

1.发热

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发病第1周体温逐渐上升,第2周体温呈稽留热,常在39℃~40℃以上,发热最高时,中毒症状亦最重。病程第3、4周体温呈弛张热型,次期病人较虚弱,肠道并发症如肠出血和肠穿孔较易发生。病程第5、6周时,体温逐渐下降,伴随症状亦逐渐消失,病人进入恢复期

2.全身中毒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发生。腹胀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引起的中毒性肠麻痹所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肠道病变多在回肠末端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2)神经系统症状

最常出现无欲貌,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缺乏反应。重者可有谵妄、震颤、昏迷和脑膜刺激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3)循环系统症状

常有相对缓脉或有时出现重脉是该病的临床特征之一,是由于毒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严重毒血症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甚至发生血压下降,出现感染性休克。

3.皮疹

病程第6天以后,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不痒。

4.肝、脾肿大

病程第6天后,由于感染伤寒杆菌后,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可出现脾肿大、质软或伴压痛。肝脏也可肿大及压痛,甚至出现肝功能异常,因伤寒杆菌及毒素可引起“伤寒性肝炎”。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在3×109/L~5×109/L。嗜酸粒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

2.细菌培养

是确诊伤寒杆菌感染的最重要依据。

(1)血培养

发热期应做血培养,早期培养阳性率高,病程第1周阳性率可达80%以上。

(2)骨髓培养

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怀疑为伤寒而血培养阴性者可作骨髓培养。

(3)粪便培养

在病期第3周培养,阳性率可达60%~70%。

(4)尿培养

一般于病期2周后阳性率达25%。

(5)胆汁培养

不作为常规培养,多应用于检查胆囊带菌者。

3.肥达反应(伤寒杆菌凝集反应)

对伤寒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一般在病期第2周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时阳性率最高。单份血清抗体效价“O”≥1:80和“H”≥1:160者有诊断价值。但应做双份血清检测,如抗体效价增高4倍或4倍以上,则诊断意义更大。

【急救与治疗】

(一) 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可以解除隔离。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应注意皮肤清洁,经常清洁口腔及变换体位,防止发生口腔感染、褥疮和肺炎。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和少渣饮食。

(二)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先应用冰袋、酒精擦身等物理降温。如体温不降,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不宜用大剂量退热药,以免病人大汗后引起虚脱。便秘者可口服石蜡油或用低压生理盐水灌肠,禁用泻药,以免刺激引起过度肠蠕动而造成肠出血和肠穿孔。腹胀病人应调整饮食,禁食牛奶或吃少糖饮食。腹泻病人宜吃少糖、少脂肪饮食,可适当口服次碳酸铋等收敛止泻。对严重毒血症病人,如出现持续高热伴有谵妄、烦躁不安、昏迷等神志障碍和中毒性心肌炎者,可在有效的抗菌治疗下,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可用氢化可的松25mg/d~100mg/d,或地塞米松2mg/d~3mg/d,静脉滴注

(三)抗菌治疗

1.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疗效好,副作用小,尤其对耐药伤寒菌,是目前首选药。常用药物有:

(1)氧氟沙星(Ofloxacin):剂量为0.3g~0.4g,2次/d。疗程为10~14天。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剂量为0.5g~0.75g,2次/d,疗程10~14天。

以上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孕妇禁用,小儿慎用。

2.氯霉素

剂量为1.5g~2g/d,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退热后计量减半,疗程14天。但氯霉素严重副作用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

3.复方新诺明

剂量为1.0g,2次/d,疗程为10~14天。

4.头孢菌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等也可以应用。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

应安静卧床、禁食、肌注止血药,根据出血量酌情输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便血量等,如出血量大,内科治疗不能止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

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并应禁食、胃肠减压,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腹膜炎。

3.中毒性心肌炎

应严格卧床休息,烦躁不安病人,可使用安定等镇静剂。并可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10%葡萄糖液和维生素C等。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在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中医学书刊中所称的“伤寒”,指许多热性疾病,在中医学属于“湿温”病范畴,与现代医学的伤寒与副伤寒,具有不同的含义。伤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

潜伏期为5~21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1.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①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⑤肝脾肿大:本期常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质软,有轻压痛。亦可发现肝大、质软,有压痛。肝脾肿大通常为轻度,随病情恢复逐渐回复正常。如并发明显的中毒性肝炎时,可见黄疸,丙氨酸转氨酶上升等肝功能异常。

⑥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现皮肤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为2~4mm,压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为数不多,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分布以胸腹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四肢。大多维持2~4天后消退。此外,出汗较多的患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仍可发生。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通常需1个月左右才完全康复。

上述经过是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图1)。由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入侵菌株毒力、数量、治疗措施是否及时与适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2.临床类型 除典型过程外,本病又可有下列各型。

(1)轻型:发热在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3周即可恢复。症状不多,缺乏典型伤寒表现,易致误诊和漏诊。儿童病例不少见,亦可见于病前曾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者,或发病早期已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

(2)暴发型(重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病情凶险,发展快。畏寒,高热或过高热,腹痛,腹泻,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鼓肠。亦可并发DIC等。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抢救,仍有可能治愈。

(3)迁延型:起病初始表现与普通型(典型)相同,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数月之久,弛张或间歇热型,肝脾肿大亦较显著。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病者常有此型的表现。这种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不甚满意,有时需配合抗血吸虫病治疗才能控制病情。

(4)逍遥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人常照常生活、工作,不察觉患病。部分患者则可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医。

(5)顿挫型:起病较急,近似典型伤寒表现,但在1周左右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6)小儿伤寒:小儿伤寒的临床过程表现不典型,年龄越小越不典型;年龄越大,则越接近成人的疾病表现。婴幼儿伤寒,起病急,病情重。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常见,常出现不规则高热,伴惊厥,脉快。玫瑰疹较少见。外周血象白细胞数增高。常伴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学龄儿童则多属轻型或顿挫型,与成人表现近似。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相对缓脉少见,白细胞数不减少。肠道病变亦较轻,肠出血与肠穿孔并发症也较少。

(7)老年伤寒:症状亦不典型,发热不高,虚弱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缓慢,病死率较高。

3.复发与再燃

(1)复发:本病易有复发,复发率一般为10%左右。早年应用氯霉素作为特效治疗,复发率曾报告上升达20%。患者在热退后1~3周,临床症状再次出现,但常较轻(偶有较初发严重者),病程约1~3周,血培养可再获阳性结果。复发多为1次,2次者少见,偶有复发3~4次或以上者。复发的原因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殖,并入侵血循环,再次引起菌血症而致。复发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充分的患者。

(2)再燃:在病程的2~3周左右,体温开始波动下降的过程,尚未达正常,持续5~7天,发热又回复上升。再燃时症状可稍明显,血培养可再次阳性。再燃的机制与复发相似。

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是本病的病原体,1884年在德国由Gaffkey在病人的脾脏分离出来。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的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能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蔗糖及鼠李糖,产酸不产气。在含胆汁培养基中,伤寒杆菌更易生长。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达1~2个月。能耐低温,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于阳光、干燥、热力与消毒剂的抵抗力则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被杀灭;加热达60℃ 30min,或煮沸立即死亡;3%苯酚中,5min亦被杀灭;消毒余氯在0.2~0.4mg/L的水中可迅速致死。于食物(如牛奶)中可以生存,甚至能够繁殖。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内毒素,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等,感染人类后,可诱生相应的抗体。这几种抗体都不是保护性抗体。“O”与“H”的抗原性较强,可以用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抗体,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从伤寒患者新分离到的伤寒杆菌具有Vi抗原。Vi抗原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与阻止吞噬,使细菌的侵袭力增强,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由于Vi抗原的抗原性弱,它诱生Vi抗体的凝集效价低,持续时间亦较短,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大。病原体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亦随之消失;因而有助于伤寒杆菌带菌者的检测。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能被特异性的噬菌体裂解,借此可把伤寒杆菌分为100多个噬菌体型。噬菌体分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与追踪传染源。

伤寒的并发症复杂多样,发生率不一。同一患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多种并发症。

1.肠出血 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肠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活动过多,饮食成分不当,过于粗糙,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不适当的治疗性灌肠等均可成为肠出血诱因。

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一个,少数为1~2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肠穿孔的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呼吸促、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经1~2h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暂缓解(平静期)。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表现为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腹腔内有游离液体。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肠穿孔的诱因大致与肠出血相同,有的病例并发肠出血的同时发生肠穿孔。

3.中毒性心肌炎 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一般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4.中毒性肝炎 发生率约10%~68.5%(多数在40%~50%),常见于病程第1~3周。主要特征为肝大,可伴有压痛,转氨酶活性轻度升高,甚至出现轻度黄疸。临床上容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随着病情好转,肝大及肝功能可较快恢复正常。仅偶尔可出现肝衰竭危及生命。

5.支气管炎及肺炎 支气管炎多见于发病初期;肺炎(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则常发生于极期及病程后期,多为继发感染,极少由伤寒杆菌引起。毒血症严重者可有呼吸急促、脉速及发绀,咳嗽却不明显,体检可发现肺部啰音和(或)肺实变征。

6.急型胆囊炎 约占0.6%~3%。其特征为发热,右上腹痛及压痛,常有呕吐,可出现黄疸,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伤寒并发胆囊炎后有助于胆石形成,易导致带菌状态。亦有认为原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易于产生伤寒带菌状态。

7.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高达12.5%~13.9%,国内亦有本征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此征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

8.溶血性贫血 伤寒可并发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急进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增高伴核左移,部分病例有血红蛋白尿,少数出现黄疸,也可发生尿毒症。患者大都伴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少数则合并血红蛋白病,溶血的发生常与伤寒感染本身和(或)氯霉素应用有关。

9.DIC 国外报道一些伤寒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减少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符合DIC的实验室所见。随着病情好转,这些凝血障碍常可完全恢复正常。伤寒并发DIC偶可表现为严重全身广泛出血,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10.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大多见于发热期,也可出现于发热前或热退后。有的患者表现为感染性精神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有错觉、幻觉以及情绪、行为失常。有的则表现为中毒性脑病,除精神、意识障碍外,还伴有强直性痉挛、偏瘫、脑神经麻痹、病理反射阳性及帕金森综合征。个别可发生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球后视神经炎等。伤寒并发虚性脑膜炎约占伤寒病例的5%~8%,但伤寒杆菌脑膜炎则极少见(0.1%~0.2%)。伤寒并发精神神经疾病一般随着伤寒病情好转,常在短期内恢复。有报道伤寒可并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发病原理可能与其他原因所致感染后脑炎相似。

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感染活菌量越大,发病的机会越大;具有Vi抗原的菌株毒力较大,同样的感染量,发病率较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情况,较容易感染发病。

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

伤寒杆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原发性菌血症期。在摄入病菌后1~3天,进入血流的病原菌迅速被肝、脾、骨髓与淋巴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原发性菌血症期持续时间短,患者尚无症状,处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仍在细胞内繁殖,然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严重的菌血症,持续数天至数周,患者陆续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伤寒杆菌向全身播散,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临床上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明显的毒血症状、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等表现。此时相当于病程第1~2周。血液及骨髓培养常可获阳性结果。伤寒杆菌在胆道中大量繁殖,随胆汁排到肠道,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向外界散播病原菌,部分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先已经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组织肿胀、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如病变累及血管,则可引致肠出血,若侵及肌层与浆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均属临床严重并发症。这一病变过程,一般相当于病程的第2~3周。

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内毒素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上坏死组织产生的有毒物质,都可能与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也可诱发DIC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后者是局限于肾脏的微血管内凝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病程进入第4周以后,人体各种免疫能力逐渐加强,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病变逐渐愈合,临床表现逐渐恢复,疾病终于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免疫能力不足,潜伏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环引起复发。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部位以肠道,尤其回肠末段最为显著。病变过程包括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等四个阶段。病程第1~2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最显著,肠系膜淋巴结亦显著增生与肿大。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脾脏、骨髓、肝窦星形细胞亦有不同程度增生。肠道淋巴组织病变加剧,局部发生营养障碍而坏死,形成黄色结痂。病程第3周,结痂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呈椭圆形或圆形,沿着肠道的长轴分布。坏死若波及血管可致出血,侵及肌层与浆膜层可致肠穿孔,因回肠末段病变最严重,穿孔亦以这部位为多见。病程第4~5周,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也不引起肠道狭窄。光镜检查下,上述病变的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大量见于溃疡的底部及周围,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强,胞质内含有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故又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此类细胞聚集成团,构成所谓伤寒肉芽肿或伤寒结节。肠道病变轻重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尤其是婴儿,伴有严重毒血症者,肠道病变可能不明显。反之,毒血症状轻微或缺如的患者,却可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在肠道外的脏器中,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肝脏明显肿胀,肝细胞浊肿,变性,灶性坏死,血窦扩张,亦可见伤寒结节。胆囊呈轻度炎症。严重毒血症者,心肌与肾可呈混浊。玫瑰疹为皮肤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单核细胞浸润,可发现伤寒杆菌。呼吸系以支气管炎较常见,亦可有继发性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偶尔可有肾、脑膜、骨髓、心包、肺、中耳等迁徙性化脓病变。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