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最近流行的内卷解释)

“内卷”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最近流行的内卷解释)

百科常识打吡咯2022-04-14 10:42:29125A+A-

“内卷化”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一个圈子里的所有人都在争取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自己努力的上限,但最终资源占有并没有大的变化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果把“内卷”放在“教育”的独特定位下,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观点:“双减就是解决教育的内卷问题”!

这个观点很有市场,乍一看也很有道理。举的例子是:由于培训机构的盛行,在大家思维意识的驱使下,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不得不一起补课。于是就出现了“课外教育”和“课内教育边缘化”的不良教育氛围,造成了“教育内卷化”!

这真的是事实吗?大家理性分析一下吧。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直接受众是学生,间接受众是家长。学生和家长接受课外培训的意愿,无非是三种表现:意愿;不甘心;没关系。

在“双减”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外面接受培训,所以会发现有些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培训,而那些不愿意、无动于衷的学生可能会被从众心理和危机意识所困,不得不接受培训,造成了“全民培训”的校外教育氛围。看来确实符合“内卷化”的特点。校外培训造成了教育的内卷化,每个人都在接受培训。最后的结果等于没有培训,浪费了无用功,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和家庭不必要的开支。

这就像一块蛋糕(分数实际上是按照相应的成绩来分的,而随堂考、中考、高考的录取率实际上是按照相应的比例来分的,类似于基本固定的利息“蛋糕”)。每个人都想多画多分,于是想尽办法磨刀霍霍,锻炼身体,以求在分蛋糕的时候抓住机会,重新分配这块蛋糕。但是每个人都在磨刀霍霍,每个人都在锻炼身体,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努力都被中和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没有努力,蛋糕还是那么大,所以基本上没有重新分配,每个人得到的量都差不多。所以磨砺和锻炼都没用!

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育卷”。既然没用,那就要一刀砍了。这就是“双减”的作用。

是吗?不要!当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对象”是孩子和家长,其中——个孩子是“受教育主体”。也就是说,“教育内卷化”的观点是建立在全体学生相对努力的前提下的。大家都在努力补课,那说明大家都没补课。而这是现实吗?当然不是!一个孩子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是不容易的。往往有几种可能:1。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当然就没有主动学习的行动(不是每个人都想学);2.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但没有主动学习的行动(即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3.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但容易动摇(这个社会诱惑太多,有回报的远不如不付出纯粹享受的有吸引力);4.我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我有决心(我从教近二十年,也教过这样的孩子,可惜,少之又少)。

于是,在补课大潮中,受困的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去补课,但补课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原因在于“受教育者”的意识和行为不同。所谓的专家跳出来:补课没用吧?好或好,坏或坏!补课无用论泛滥。其实,辅导班无用论和辅导班内卷化是两种极端矛盾的观点。辅导班都没用。我们在谈论什么内卷化?但是,我们的专家可以在矛和盾之间找到他的平衡。前几天看了一个大V教育专家的主页。这两种观点在他的文章中都有,只是发表的时间不同而已。可笑又可悲。

由于“受教育主体”的意识和行动的不同,呈现的结果当然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一个老师可以教不同的学生”,付出的努力不同,所以不能称之为“内卷”。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告诉大家,那就是不能忽视“教育”的作用。教育不仅仅是教,也就是教知识,教考试,教技能,教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育人”是根本。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以育人为本,化春风为雨水,滋润人心。人的思想会变,人的思想一旦变了,行动就会不一样。前面提到的孩子意识和行动的前三种情况,如果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可能会慢慢改变。这就是“育人”的魅力!当然,如果遇到不怎么样的老师,第四种情况的孩子变成前三种也是有可能的。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用流动的思想分析教育,才能看到“教育”的真相!“双减”绝不是为了解决教育内卷化问题而出台的政策。如果你这样理解“双降”,那你理解得太狭隘了。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