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土族风俗习惯简介

民族风情:土族风俗习惯简介

母婴|教育打吡咯2022-04-23 9:43:44172A+A-

涂(涂)

少数族裔

土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因其人口少,分布集中。据统计,85%的土族人聚集在我国的青海省。土族人自称土人,世代形成了固定的习俗。那么,你知道土族人的习俗是什么吗?让我们和边肖一起去看看吧。

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目前人口接近2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乐都县,部分散见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兰州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居住着2万多人。其中,青海省的土族约占中国土族总人口的85%。

土族民族史

与土族、蒙古族关系密切。在互助土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蒙古人,成吉思汗随他的代表团在今天的互助县离开了格尔帕克荣苏(格勒台),后来与当地的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成土族。在过去,土耳其人崇拜格致朴正洙作为自己的祖先。

汉族史书中也有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来到西宁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于西宁府,这一点可以用传说来证实。明朝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到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以前是居住在藏北及藏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藏族史书过去多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已专指土族。在互助县,土族地区,如拉合尔县、拉合尔村、哈尔吉村、赫尔川镇,据说都是以霍尔人命名的。据考证,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土族人自称的“土坤”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堂是胡二的谐音。源于吐蕃、西夏、契丹、蒙古、匈奴等部落,即辽金时期的扎布、蒙古为主体部分。这就把土族的起源推回到更早的时期。但倾向于一种统一的认识:历史上的吐谷浑人是主体,以后吸收了羌、党项、藏、蒙、汉等一些民族成分形成发展。

土族人的饮食习惯

土族人的饮食习惯与农牧业生产特点密切相关。日常主食是青稞,其次是小麦。蔬菜很少,主要是萝卜、白菜、葱、蒜、生菜等10多种。平日多吃酸菜,肉类为辅。喝奶茶吃酥油沙面。节日期间一定要做各种油炸食品,用手抓大肉(猪肉)和羊肉。男人喜欢喝酒,大部分人都在家酿青稞酒。卫生也很重要: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有固定的饭碗和筷子,聚餐的时候大家都有饭吃。

土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青海省。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尤其是养羊。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土族人的饮食与生产直接相关。牧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农区以青稞、荞麦、土豆为主食。他们喜欢吃酥油炒面、煎包、手抓大肉、手抓羊肉、代胡力、海里海、蒸饺、J锅等等。爱喝奶茶,喝自己酿的青稞酒,当地语言称之为“糟醅”。

"line-height: 2.5; font-size: 16px;">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主食为面食,常制成薄饼、花卷或疙瘩、干粮等食用;晚餐常吃面条或面片、面糊糊等。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沓呼日

“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分着吃,免得有病相互传染,也显得文明卫生。

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客人来访,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见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还特别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左右),清醇绵软,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酿,在酿制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饮时味稍带涩,有散表寒,祛风湿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还有互助白酒,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

土族许多节日特色饮食,如:过春节时蒸花卷、馒头,炸油饼等;端阳节做凉面、凉粉;中秋节做多层大月饼(类似大馒头)。十月初一吃饺子,十二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搅团”吃,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饼,还要在小饼上刻出菱形的图案,并用麦草编一个草马,专门用来祭灶。

土族的婚俗

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非常热烈欢迎,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特别的。“纳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凉水泼他们。这时,女方的长者则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纳什金”即使全身湿透,犹如“落水”,也不能生气。姑娘戏弄够了,则会请他们更衣入席。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土族的宗信仰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也有一些人信奉道。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区有喇嘛寺院40余座,着名的有佑宁寺、广惠寺等。佑宁寺出了不少名僧,如章嘉、土观、松布,颇有影响。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互助县15所寺院占有土地69200亩。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对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土族先民吐谷浑在辽东时,信奉萨满。至今在土族人的生活中仍可以看到萨满的遗俗。其中主要宗活动有:祭敖包、白虎祭、选神羊等。8世纪末苯传入土族地区,14世纪趋于没落。如今只有在互助、大通等地区的一些土族村庄中,有少量的苯神职人员。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