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吃姜要趁“早”?夏季吃生姜的3个好处,吃过的人才知道?

为何吃姜要趁“早”?夏季吃生姜的3个好处,吃过的人才知道?

健康|养生彩彩2023-12-03 5:01:36394A+A-

古人说,早上吃姜赛人参,晚上吃姜赛砒霜,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早上吃姜能补一天的阳气,如果晚上吃姜,身体多余的阳气转化成热毒了,容易上火,所以说还是早上吃姜对,至于夏吃姜的好处是因为夏天人的阳气在外,寒气在里,用姜把身体的内寒逼出来。

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老话还是挺有道理的,夏天是一年四季身体驱散寒气的季节,而姜是属热性,是驱寒的,加速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预防感冒的功效,我每年夏天都要吃姜,少吹空调,但是也要讲求一个姜,不宜过多摄入!

秋天怎么养生最科学?

1)怎样做才是科学的秋季养生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的前一天为止。


秋三月万物成熟,草木萧条,四季由阳转阴,此季节怎样生呢?《内经、素问》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惧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餮渠,奉藏者少”。秋季多风,气候干燥,养生保健尤要注意衣食住行的调节。体质虚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此时尤易产生感冒、打喷嚏、流鼻涕、咽干、口干等呼吸道症状,因此适当地进行“秋补”,使身体机能能够顺利适应从夏热至秋凉的过程。不过,体质不同“秋补”的方法也有差异。


按照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秋天人们都习惯于通过进补,来弥补夏季酷暑损耗的养分,但对于脾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来说,进补之前必须先调脾胃,才能使进补发挥效果。并且还应根据胃寒、胃热、胃实、胃虚四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调理。


胃寒体质常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所致,表现为胃脘冷痛、口淡无味、呕吐清水、舌质淡、苔白滑等症状。可采用药膳来温胃除寒,化湿健脾。参枣粥:海参2只、大枣10枚、大米250克,将海参发透后切片,与大枣、大米同煮粥,加盐调味食用,有温胃健脾、补肾养血、暖中祛寒之功效。


胃实体质常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所致,表现为脘腹胀满、厌食、呕吐酸腐、大便不爽、舌质淡红等症状。可采用按摩点穴的方法来消食除胀。①转乾坤:双手相叠,放在肚脐上,先逆时针,从小到大摩脘腹30圈,然后再顺时针,从大到小摩动30圈。②荡胃腑:坐或卧位,用右手掌按置于中脘穴(脐上4寸)上,先用掌根稍用力将胃脘向左推荡,然后再用五指将胃脘稍用力向右推荡,来回共做10次。③疏肋间:坐位,两手掌横置于两胁下,手指张开,指距与肋间隙等宽,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脐水平线,重复10次。④理三焦:坐或卧位,两手指相交叉,横放在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两掌根按两乳内侧,自上而下,稍用力推到下腹处,共推20次。⑤按三里:双手食、中指相叠,按揉足三里穴(髌骨向下3寸,胫骨旁开1寸)50次。


胃虚体质多因热病耗伤胃阴所致,表现为口唇干燥、饥不欲食、干呕、大便干燥等症状。可采用药茶疗法来养阴生津,理气健脾。白芍乌梅汤:将蒲公英15克、木香6克、白芍12克、红枣10枚、黄连6克、炙甘草6克、乌梅10克,放入砂锅中加水3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后取汁过滤,代茶频饮。


秋天,燥则润之


如果评选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干燥,秋天首当其冲。肺、大肠及胃在这个季节容易“燥”,尤其是肺及大肠。因为燥气通于肺,所以在食补上则应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


其实,大自然很知道体贴我们人类,在秋季许多‘润食’成熟,可以帮助缓解干燥症状”,“比如白梨,是最润肺的,还有核桃,因为含油脂多,也起到了滋润的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秋天成熟的“润食”:藕粉,营养与药用价值很高,具有生津、开胃、清热、养血、补肺、滋阴等多种功效;秋蜜,有补脾胃、润肠、润肺、解毒等功效;甜杏仁,有润肺、止咳、通便、抑菌、养颜美容等功效;苹果,味甘、酸,入肺、脾二经,有补心益气、生津止渴、解毒除烦、健脾和胃、润肺、醒酒诸功效;香蕉,生食止渴润肺,解酒毒,又为缓和滋养润肠剂,有降血压作用。


不过,以上食物适应于秋季普遍症状,如常见的口干、鼻干、咳嗽、大便干、皮肤皱、皮肤裂纹等,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体质有差异,症状表现也要严重一些,在选择食物及食法上都要有所改变。


五种体质,秋补不同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最为常见的有五种:火体、阴虚体、气虚体、寒体、燥体,这五种体质的人秋季出现的症状有所不同,解决方法也有差异。


火体这类人比较多,多以年轻人为主。这类人在秋季会口臭、口干、唇干、上火、口角烂、牙龈烂、便秘。普通的秋季“润食”已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因此需要喝一些中药泡饮,可以选择金银花3克、黄苓3克、麦冬3克、桔梗3克、甘草3克、菊花3克冲泡,症状如还不能缓解可以再加大黄1~3克。另外,在饮食上可以吃杏仁,还可以吃带苦味的蔬菜如苦瓜、油麦菜、白萝卜、黄瓜等。


阴虚体此类人在这个季节除有“秋燥”的普遍症状外,还伴有五心烦热(胸心、手心、脚心)、心烦、傍晚脸红等。这类人平常要加养阴的药:枸杞5克、麦冬5克、黑玄参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泡水喝。


气虚体这类人除了有“秋燥”等普遍症状外还伴有气弱、脉弱的现象。可以用沙参5克、麦冬5克、桔梗3克、甘草3克,再加西洋参片2~3克,泡水喝。


寒体此类人除了有“秋燥”症状外,还会有胃寒、舌苔白、怕寒、怕冷,不能吃凉食,皮肤干裂。因此这类人不能吃凉药、凉食,要吃白色润肺的食品如豆浆、牛奶、甜杏仁、银耳、百合、白梨,但寒体的人在吃百合、白梨时一定要煮一下,这样能达到不寒而润的效果。另外可以多喝银耳百合小米粥。在药饮方面,可以采用西洋参3克、桔梗3克、麦冬3克、生姜3片、干草3克,泡水喝。


燥体这类人肺胃燥热,表现症状鼻子干、嗓子干、大便干,没有口臭,牙龈不烂,可以多吃润肺,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藕粉、冰糖银耳、秋梨、香蕉、蜂蜜。可以采菊花2克、麦冬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泡水喝。


秋季养生最宜喝粥


秋天喝粥特别养人。每天早起,空腹胃虚,可以喝一大碗粥,使肠胃得到滋养,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也不会导致肥胖。晚间喝粥,还能帮助睡眠,与喝牛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甘蔗粥用新鲜甘蔗,榨取汁约100~150毫升,兑水适量,同粳米煮粥。此粥清热生津、养阴润燥,适用于热病恢复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


黄精粥选用洗净的黄精10~30克,煎取浓汁时去渣或用新鲜黄精30~60克,洗净后切成片,煎取浓汁,去渣后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白糖适量即可。此粥能补脾胃,润心肺。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饮食减少、肺虚燥咳或干咳无痰。


玉竹粥先将新鲜玉竹50克洗净,去掉根须,切碎煎取浓汁后去渣,或用干玉竹20克煎汤去渣,加入粳米,再加水适量煮为稀粥,粥成后放入冰糖,稍煮沸即可。此粥可以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肺阴受伤、肺燥咳嗽、干咳少痰或无痰、高热病后、烦渴、口干舌燥、阴虚低热不退。


沙参粥先取沙参15~30克,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冰糖同煮为稀薄粥;或用新鲜沙参30~60克,洗净后切片,煎取浓汁同粳米、冰糖煮粥服食。可养胃、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肺热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及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


珠玉二宝粥先把生薏苡仁60克煮至烂熟,而后将生山药60克捣碎、柿霜30克,同煮成糊粥。此粥能补肺、健脾、养胃,适用于阴虚内热、干咳、大便泻泄、食欲减退等脾肺气虚的病症。


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万物色变,人们应早睡早起,以避免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响。


养生者思想意识要清静、安宁,神气渐收,以适应秋季寒之气候,不让意志外驰,保持肺气清静,这就是调养秋收之气道理。如果违反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发生顽固小化的泄泻,使人体适应冬季潜藏之的能力降低。


秋季是夏转冬的过渡季节,由凉而渐寒,就是说秋天阳气始下降,所以说“天气以急”。一般说来,人的阳气不足,就以借助夏天阳热之气以温养阳气、阴精不足的人也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阴精。秋虽凉而寒将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不可一下加得过多,俗话说:“春捂秋冻”。


常言道:“出门须防三、九月”,因为北方的九月凄风苦雨,冷空气势力日渐增强,容易使用使人感冒,这不仅仅指出门人而言,在家的人也诮注意不可着凉。“若要安逸,勤脱勤着”,特别是老年人代谢低,循环差,既怕冷,又怕热,对于气候变化很敏感,应及时增减衣被。老人的手脚等末梢循环差而易冷,所以更应注意保暖。


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预防,病而服药,不如随时调摄,使阴平阳秘,身体安康。有的年分秋应凉而反热,这就是所谓至而不及的气候反常现象,对此尤宜加倍谨慎,避免感受瘟疫。老人尤不可自传身体强健而不顺及天气变化。所谓“顺则和,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则逆,逆之则灾害生”就是这个道理。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燥是秋天的主气,应“防秋燥”。秋燥之气有温、凉之分,如久晴无雨,秋阳暴烈,这属温燥性质;秋深初凉,西风肃杀,这属凉燥性质。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


因此,老人秋天应该以少洗澡为宜,以避免皮肤干燥,而发生瘙库证。


由于秋天秋高气爽,气候干燥,所以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最好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能滋阴,有条件的不妨吃些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对于防燥均有益处。


秋季瓜果大量上市,要特别注意“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您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一般说来,各种水果有益于健康,如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A、B、C等),含有多量的钾,对于心血管患者有益,而且有止泻作用。


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P有利于血管壁的弹性,维生E能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所以对健康有益。香蕉还有止咳、润肠、降压作用。


菠萝有利尿作用,对肾炎、高血压患者有益,对治疗支气管炎也有功效。


柑桔有镇咳、调肺、健胃的作用。柿子能清热、去烦、生津、润肺化痰、涩肠止泻和降压作用等。


梨可润肺、消痰止咳、治便秘。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宜。


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但是水果除少数(如龙眼、葡萄、荔枝等)外,其性味均偏于寒凉,食用应该适量,不可您意纵腹,以免伤害脾胃阳气。


2)传统秋季饮食养生三大误区


立秋之后,再像盛夏一样饮食,身体很容易出问题。关于秋天饮食注意事项,有不少流传下来的养生之道。不过在现代科学看来,这些传统做法有些有道理,有些却也有谬误。


误区一:秋不食姜


过去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营养专家表示,秋季并非绝对一点也不能吃姜,关键是不能“多食”和“夜间勿食”。


根据中医理论,生姜辛温无毒,归五脏,益脾胃,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散烦闷等等。现代医学认为,生姜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还有抗菌作用;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然而,生姜的好处虽然多,吃起来也有不少讲究,季节和时间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生姜属辛辣之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加上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危害。所以秋天以少吃姜为宜。所谓“夜不食姜”,则主要是因为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会影响人们夜间的正常休息,且晚上进食辛温的生姜还很容易产生内热,日久出现“上火”的症状。


不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对待,当有病需要用姜时应照常用,如秋季治风寒咳嗽经常用姜。中医认为应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热病用寒凉药物治疗,寒病用温热药物治疗。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间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虽是半夜也应该急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另外,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一次吃太多。


误区二:秋瓜坏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夏天吃西瓜是消暑的,但进入秋天后如果吃多了,很容易发生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夏天大量食瓜已经让人的脾胃处于虚弱状态,加之天气转凉,吃多了阴寒性质的瓜果肠胃自然会不舒服。老人、小孩以及胃肠功能不好的特殊人群尤其要注意。“秋瓜坏肚”,提醒的是在秋天里瓜类水果要少吃,但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只要不过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损害。


另外秋天里,也有一些水果是可以适当多吃的。比如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总之,市民在挑选水果时应尽量选择当季的水果,顺着大自然的节气吃当令的水果,最符合人体脾胃的运化。


误区三:贴秋膘


立秋之后,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其中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所以叫“贴秋膘”。



但贴秋膘也要讲究科学搭配。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


另外,贴秋膘也要分人。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大增,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候,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莲子、茯苓饼、芡实、山药等。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