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培训经验;文化遗产保护员模式的培训体会

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培训经验;文化遗产保护员模式的培训体会

百科常识打吡咯2024-02-22 1:36:027A+A-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期五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培训即将结束。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受益匪浅,接受了很多新知识,对今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将这几天的学习经验总结如下。

1.坚定文化自信,迈进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Xi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文艺的目标.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各行各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新时代。同时,也对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正如王晨阳主任所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要牢固树立通过改善来保护的理念,不遗余力地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见人、见物、见命的生态保护理念。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遗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遗产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遗产保护。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落、一个街道社区的生活方式。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命为载体的活态传播实践。非遗生活就是生活。要在坚持传统而不失精髓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传承下去。保护无形的项目以及它们能够培育和滋养的人文环境;避免基因、环境、土壤不流失的传承。

2.集中力量保护,踏上非遗传承发展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基于生活的传承理念,就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根据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原著,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3.突出重点,把握核心,开创我县非遗传承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规划,说明我们发展的重点要和乡村振兴规划紧密结合。我县古称“房岭”,位于鄂西北十堰市东南部,神农架、大巴山、武当山之间,素有“钱莉芳县”之称。地大物博,文化底蕴丰厚,地理环境独特,形成了诗经文化、神农文化、忠孝文化、宫廷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自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自2006年以来,我县已发掘整理出116种资源名录

(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原则: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于我县一批频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和非遗资源,抢救保护是主要任务。

(2)集中挖掘一批手工业项目。虽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告一段落,但2018年,我们将征集传统手工艺作品和技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3)精心策展非遗博物馆,对已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和作品进行分类展示,设立互动区,展示一批入选的非遗资源。

(4)加强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培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5)合理利用文化生态实验区,传承发展非遗项目。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扩大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文化扶贫的新路子。

4.非遗工作进入新时代,任重道远。学习打开了非遗知识的大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边学边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进行非遗传承与发展。作为文化工作者,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在非物质知识的学习和非物质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永远走下去。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