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叫啥(中国第一颗发射人造卫星叫什么名字)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叫啥(中国第一颗发射人造卫星叫什么名字)

百科常识打吡咯2023-06-24 20:31:2735A+A-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三星火箭,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航天员出舱,从绕月探测到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航天事业正大步迈向世界前列。2020年,北斗三号有望实现全球组网和火星探测,中国人认识和探索太空的征程正在积蓄力量,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上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这也是中国航天日的由来。今天,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历史,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缅怀和弘扬经久不衰的航天精神。

3354编辑器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上了浩瀚无垠的太空。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研制并发射自己卫星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打开了浩瀚宇宙的大门。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绕地球飞行。天气好的时候,很多天文爱好者会拍下这颗卫星掠过祖国上空的照片。这些照片承载的是一个难忘而持久的故事。

专心于科学研究

登上太空舞台

195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制造人造卫星”的号召。

“这一号召宣告了中华民族有信心、有勇气走上航天活动的舞台。”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的潘厚仁回忆说。

1967年,中国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将第一枚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颗科学探测实验卫星。它是一颗72面球形卫星,直径1米,重150公斤。计划在1970年左右发射。这颗卫星的任务是为中国未来发展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天气预报等各种应用卫星奠定技术和实践基础。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生产、发射、测控等多个领域。“现在很简单,但那个年代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有差距的。”受命领导卫星研制的孙家栋这样描述。

随着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从最初的150kg增加到173kg,远超世界前四颗卫星的总和。很难把这么重的卫星送入太空。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的齐发仁说,卫星还必须满足国家提出的“起、抓、听、看”四项技术要求。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研究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去追逐他们的梦想。

克服困难

完成四个目标。

“上、抓、听、看”,只有12个字概括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也概括了技术难度。

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起来”。按照计划,东方红一号卫星将运行在近地点400多公里、远地点2300多公里的椭圆轨道上。为了将卫星准确送入轨道,负责运载卫星的运载火箭必须具备强大的推进能力。

专家提出了“两结合”方案:用中远程导弹作为第一、二级,用探空火箭技术研制第三级。通过这三级连续传输,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当时主管火箭技术的任新民的领导下,运载火箭正式进入研制阶段,最终实现了导弹技术和探空火箭技术的完美结合,解决了“上”的问题,使“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广为流传。

如果你想在地面上“抓住”一颗卫星,你必须时刻知道它在太空中的位置,这就需要计算卫星与地面的距离。专家比较了几种方案后,决定采用多普勒原理3354,根据无线电频率的变化来测量速度和距离。但是这个解需要一个特殊的方程,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一个难题。

对此,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科研人员改变了设计思路,重构了卫星测轨方程,解决了卫星测轨方程的困惑,最终使卫星在空间的位置能够随时监控。

接下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看”上。

当时要让卫星在太空播放《东方红》音乐是非常困难的。研究人员用6个稳定性很高的声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电路产生的节拍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测试,最终确保东方红一号打出《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说,为了让普通收音机接收到卫星传来的音乐,大家提出了“接力”的办法。“我们无法直接在地面上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音乐。它需要通过卫星天线发送,由地面站接收,然后由无线电广播。”齐发仁的回忆。

最后一个难点是“看”。如果你想用肉眼看到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它的亮度必须从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不仅如此,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更难“看见”。最终,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张开的特性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第三级安装一个由高反射亮度材料制成的“观测器”,可以在太空中打开。因为这个“观测者”体积巨大,反射亮度极高,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到。

解决世界问题

创建新记录

登天之路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卫星必须经受住太空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

太空中,卫星向阳一面温度可高达100多摄氏度,背阳一面的温度则能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如何让卫星在太空中保持正常“体温”,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技术人员研制出了一套完整的温控系统来平衡卫星内部的温度,但系统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而卫星携带的电量很有限。最后,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温控系统零耗电方案:利用其他仪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帮助卫星控制温度,巧妙解决了耗电大的难题。

克服种种困难,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顺利完成。

经过4天4夜的旅程,1970年2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被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4月24日当天,发射进入负8小时倒计时,“测控信号不稳定”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让现场的技术人员紧张起来。

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了24天,不仅顺利通过了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也圆满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要求。由于东方红一号重量超过了此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重量总和,也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纪录。 干扰信号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将问题源头锁定在卫星与火箭的连接处。为了温控要求,火箭和卫星连接处有一个镀铝的薄膜包着仪器,由于没有固定好而产生了晃动,导致信号不稳。经过固定,问题得以解决。此时,天空中的乌云也消失不见,阳光照在运载火箭的身躯上,腾飞的一刻终于到来。

“通过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戚发轫说。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20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宣告着一个东方航天大国的崛起。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誉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shuotu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