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产假工资标准(河南省产假多少天2024新规定)

郑州产假工资标准(河南省产假多少天2024新规定)

生活|情感打吡咯2022-10-10 21:14:45138A+A-

河南省卫计委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计生法修改后,对生育证申领有无变化、如何应对学生抢生等问题逐一回应。14个热点问题,其中9个是宝大妈提的。

不过,在《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之前,大家最关心的婚假和产假的调整,还是按照现有的办法。

据相关人士透露,《条例》预计最快明年一季度修改。

【背景】

如何执行新 《计生法》

通知已发布全省

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计生法》)的决定,自明日起施行。

昨日上午,省卫计委召开全省市县乡卫生计生部门参加的《计生法》新修订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同时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昨日下午,省卫计委召开新闻通气会,省卫计委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王杰英就热点问题一一回应。

【部分热点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的?

全面二孩合法吗?

新的《计生法》将于1月1日生效。这意味着明天以后生二胎的都是合法出生。

抢生是否还会挨罚?

12月31日前生育,如果不符合当时的规定,还是违法的。已经作出并执行到位的处理决定继续有效,保持不变;已经作出决定但未执行的,按照原决定执行;如尚未作出决定,将以国务院修订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为准。

再生二孩

独生子女费是否需要退?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夫妻,1月1日后再生育的,停止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12月31日前已领取的奖励费不予退还,之后领取的应退还。

对1月1日以后生育子女的夫妻,独生子女父母不再给予奖励,今后不再纳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

申领二孩流程是否会简化?

不管是生一孩还是二孩,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去乡镇或者社区服务大厅,一张证明(身份证),一张照片(两寸情侣照),一张表格(申请表)。1月1日起,可以及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特别是对怀二胎的夫妻。地方认可机构不得因未见到上级具体文件而搪塞或拒绝注册。

计生家庭奖励和保障政策

如何执行?

12月31日前,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继续按规定的条件、标准和年限给予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已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或特别扶助的,按有关规定继续给予相应扶助;现有独生子女父母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父母,今后符合条件的,继续纳入相应救助体系。

婚假和生育假如何调整?

婚假、产假的调整按照修订后的《条例》等相关规定办理。目前可暂按现行《条例》执行。大家担心的晚婚晚育假在《条例》修订前仍然有效。有关人士表示,国家已明确延长产假,我省在制定政策时一定会考虑。

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的独生子女家庭,是否会影响晚年领取奖金?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12月31日前的独生子女父母,即使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也不影响其晚年申请助学金。有关人士表示,在《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之前,他们仍然申请独生子女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省人大法制委、法制委、教科文卫委、省政府法制办、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召开会议,研究协商《条例》的修改工作。

省政府领导两次听取专题汇报。按照立法程序,省政府将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条例》的建议,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生效。

我省 《条例》 何时修订?

有关人士透露, 《条例》 最快有望明年一季度修订。

河南省二孩政策6月3日开始实施。截至11月30日,全省共受理单独二孩生育申请67999件,开具证明65003份,生育22008人;1-11月,受理生育申请36797件,开具证明35600份,生育13791人。每个月的申请人数基本稳定在3000人以上,申请情况基本符合预期。

全面二孩后,我省会出现出生堆积和出生高峰吗?

根据

测算,按户籍人口口径,我省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已育一孩按现行政策尚不允许生育二孩的已婚育龄妇女)约420万人。其中,40岁以下和以上妇女各占一半。

“十三五”时期人口总量增长缓慢,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降速较快,是我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有利时期。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短期内出生人口可能明显增加,至2022年累计增加符合该项政策出生人口130万人左右,年均增加符合该项政策出生人口26万人左右。

公共配套设施

是否能跟上?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短期看,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刺激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增加就业。长期看,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

而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面临一些挑战,是可预期、能应对的。比如,妇幼保健、托幼、教育等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短期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供需矛盾加剧,特别是孕产妇和高危孕产妇增多,妇幼保健任务加重。女性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性别歧视可能会加重。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s://www.angyang.net.cn)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昂扬百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3000803号-3网赚杂谈